名人脉络 名人脉络
名人脉络
文化艺术园林公墓,人文纪念墓地公园
下滑查看更多
乔学亭
中央委员、成都军区政治部原主任

成都军区政治部原主任、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乔学亭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11月4日在成都逝世、享年88岁。

乔学亭同志是山东省肥城县人,1938年入伍,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他历任班长、排长、队长、宣传员、分队长、队指导员、干事、支部书记、连指导员等职,参加了牛桥、张楼、羊山、王庄、陈集等战役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大队政委、营副教导员、股长、营政委、协理员、团直教导员、营教导员等职,参加了曹州、济宁、陇海、定陶、巨野、安阳、鲁西南、千里跃进大别山、淮海、渡江、湘南、成都等战役战斗。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副科长、科长,团政治处主任、副政委、政委、政委兼团长,西藏四一九部队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师副政委、政委,军副政委、中共乐山地委第一书记和乐山地区革委会主任、军政委等职,为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学亭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他1955年被授予中校军衔,1962年晋升上校军衔,曾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和独立功勋荣誉章。

乔学亭同志是我军干部中少有的参加了对日、对印、对越作战的代表,战斗经验相当丰富。成都军区政治部原主任、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乔学亭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11月4日在成都逝世、享年88岁。

乔学亭同志是山东省肥城县人,1938年入伍,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他历任班长、排长、队长、宣传员、分队长、队指导员、干事、支部书记、连指导员等职,参加了牛桥、张楼、羊山、王庄、陈集等战役战斗。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大队政委、营副教导员、股长、营政委、协理员、团直教导员、营教导员等职,参加了曹州、济宁、陇海、定陶、巨野、安阳、鲁西南、千里跃进大别山、淮海、渡江、湘南、成都等战役战斗。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副科长、科长,团政治处主任、副政委、政委、政委兼团长,西藏四一九部队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师副政委、政委,军副政委、中共乐山地委第一书记和乐山地区革委会主任、军政委等职,为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学亭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他1955年被授予中校军衔,1962年晋升上校军衔,曾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和独立功勋荣誉章。

赵蕴玉
大千先生入室弟子,著名书画家

       赵蕴玉原名文蔚,后改名赵石,字蕴玉,四川省阆中县人。一九一六年二月一日生。幼年读过私塾,在县中读书时,因酷爱绘画而缀学,专修绘画,先后曾在阆县几所学校任教。一九四五年到成都,入大风堂,师事大千先生,艺事得以大进,并在成都的岷云艺专任教,由于喜爱戏剧,故曾从事过一段时期的戏剧工作,并在博物馆研究古代字画,参加了复制的工作,由于他临摹的技法高,工作又认真,不但大大地扩大了自我的学养,摹写的作品,几可乱真。他的书法也沉稳雅秀,隶书的造诣更高,一九七五在日本曾举行书法个展,而博物馆藏品中有八扇邓石如隶书屏,不慎散失一屏,为之补写而作旧,放在原作中居然不易识别,连知名艺文界人士前往观赏,无法相信是补书,直待徐邦达先生反复审定,方识别了出来。徐先生欣慰之余,赠诗一首,以文征明为苏东坡补赤壁赋缺三十六字典故,书为“欣看补白比文郎”。这一段艺苑雅事,也正说明赵氏书法的造诣。他兼长各家,五礼具备,尤擅行草,重要风景名胜区都留有他撰的楹联和匾额,只是一般画幅上所见书体以婉约胜,是为了较适合他工细笔法而书写的。

       赵先生的绘画,继承了我国优秀的传统,大千先生在传统中汲取石涛之新的意念,随时求取突破与变化,也深植蕴玉先生的观念与技法中。他功力深厚,造诣精湛,举凡人物、花鸟、山水的均为所长,工笔重彩、写意、白描各类的表达技法,均随手拈来,无不自然成章,可见他卓越成就的一斑。
  先介绍赵先生的人物绘画。他的人物绘画的路子很广,大千先生早年精写高士,尤其得孙位高逸图以后,心随手运,颇得唐人神韵,高古游丝,渊穆厚重,有笔力千钧之感。人物开相尤佳,远在明清之上。蕴玉先生无大千先生高士开相模式的缺点,笔力也许稍有不逮,却颇有稳重雅逸之气。大千先生精佛像,但晚年病目,巧瞻精丽的作品已不可多见,蕴玉先生由于精双钩花卉和金碧山水,佛像除仿敦煌单尊的佛像外,像观音渡海图。和一般设色精工的人物,其配景技巧之高妙,真可与仇十洲相媲美。大千先生绘画中,仕女画为数亦复不少,时妆仕女外,得唐人意趣者颇多。蕴玉先生以仕女享名,“蜀中乐使”、“图中赏心十二事”、“薛涛制签”、“簪花图”、“手倦抛书”等,无不称得上精心杰作。他的仕女,既具现代人物的亲和感,着色的雅逸,造型的婉约,又颇得古朴欢约的情趣,的确做到了艳而不俗,浓丽超逸兼得之妙。所以如果说他承受了大千先生的衣钵,更不如说他由大千先生入手,渗和了明清仕女画如仇英的宛丽,余集的秀倩、改琦的脱俗、费丹旭的美艳而形成了自我的风格,使他的作品与欣赏者更为接近,更易于领略和欣赏。

       大千先生的山水表达技法,重要的有三类,第一类为抚石涛的水墨写意,兼有米芾、高克恭、吴镇等的意趣。第二类为青绿兼金碧,力追唐人。第三类为由王蒙而董源,以披麻为主,得苍润绵密的意趣。三种画法,固然悉见于赵先生作品中,由于赵先生勤于作画,潜心创作,反以没骨金碧或青绿为多。师王蒙意趣的也颇不少,他的努力,对古法的探讨,尤多积极的意义,对古法中的可贵处,作了新的诠释。

       花鸟画内容极杂,工其中数项者即可享大名。赵先生却渊博如浩翰大海,禽鸟走兽,百花争艳,间以蜂蝶,无不静观精绘,形神兼备。禽鸟中燕鹤、鸳鸯,兽类中猿、猫、免、松鼠、熊猫、乌骓,佐以四时花卉,真是洋洋大观。工笔花鸟,除勾勒边正确实外,贵在设色,有清一代花卉宗师恽寿平、创设骨画法、其作牡丹,艳而不俗,为后人师葆。蕴玉先生勾勒成形后先施正染,层层着色,不求浓艳而务为厚实,正染不足,佐以背染,色调明快中自有一种超逸的书卷气,直透而出,令人观后实有回味无穷之感。


李少言
中国美协四川分会副主席、主席,一级美术师

李少言(1918年10月—2002年1月)。山东临沂人。擅版画。 延安解放时第一张邮票的设计者。1955年以来,历任中国美协四川分会副主席、主席,一级美术师,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美术学院常委书记、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第二届理事和第三、四届副主席、连续当选第三至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美协四川分会副主席、主席 。于2002年1月11日凌晨2时10分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逝世.享年84岁。1937年“七·七”事变前在北平读书 ,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1938年进陕北公学学习,开始木刻创作 。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到华北联合大学文工团任美术组长 。

同年12月调八路军120师工作,任贺龙、关向应的秘书,在此创作了大型木刻组画《一二○师在华北》 。

1940年兼任晋绥边区美协主席 。

1941年任晋西美术工厂厂长 。

1942年至1949年任《晋绥日报》美术科长 。

1949年至1954年任重庆《新华日报》美术组长,兼重庆美协副主席 。

黑白木刻《重建》、《川藏路上水帘洞》,套色木刻《老街新貌》,其他作品如《地雷战》、《黄河渡伤员》、《湖畔》、《红岩》等,均为中国美术馆、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等收藏 。

出版有《李少言版画选》、《李少言作品选集》等 。 曾获“鲁迅版画奖”。

林凌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经济学家

林凌(1926年-2018年5月25日),男,原名何颖达,曾用名何大海,山西省平定县人,中共党员,经济学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学术顾问、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副理事长,《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导报》主编,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另有华东政法大学教授、福建籍中华民间集卡协会学术委员。
2018年5月25日19时5分,林凌在四川省人民医院逝世,享年93岁。

主要成就
在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区域经济、企业改革、政府职能、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港澳台与内地经济、南水北调工程等关系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上都有深入的研究和突出的贡献。
个人作品
著述、主编、与他人合作的主要著作有:《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报告》《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备忘录》《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探索》《中心城市综合改革论》《四川经济体制改革》《中国三线生产布局研究》《产权制度改革与资产评估》《中国东南沿海经济起飞之路》《企业商品论》《利润周期与经济周期》《林凌选集》《转型期的中国经济》《林凌文选改革三十年亲历》等。
人物言论
“没感觉自己老了,现在还有精力和影响力,想多干点事儿,自己已经把经济学融入了生命。四川是改革之乡,我最欣慰的一件事情就是自始至终坚持了改革的理念,“我还想活几年,看看今后国家和世界的发展会是什么样子”。
“我并不在乎什么地位,而是看重自己真正贡献了什么。别人觉得我受委屈,可我并没有觉得受了委屈。”
“我原来不是搞经济这一行的,刚开始没多少信心。跟孙冶方接触后,感觉经济学关系国计民生、国家社会的前进方向,这才坚定了信心”。
“在儿女的眼里,自己是一个成天干活的父亲,经常过节的时候不在家,家里的事儿一点也不管。一辈子太忙了,给子女教诲和照顾比较少,这是人生的一大遗憾。”
“年轻人一代,可能不会有老一辈的经历,但是一定要在自己的经历里做重要的事。”
人物故事
烟丝店学徒偷偷考中学
林凌4岁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带着他和2岁的弟弟相依为命。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年幼的林凌参加了抗日活动。当时他在平定县城读高级小学,母亲则做小贩卖压面维持生计。 后来,叔叔托人让林凌到太原一个烟丝店当学徒。13岁时,母亲去世,弟弟被村里的好心人收养。在烟丝店当学徒期间,太原中学恢复招生。林凌白天干活,晚上点着油灯复习。瞒着老板和家人偷偷去考试,结果被录取了。林凌立即给叔叔写了一封信:“我想读书”。
刻苦求学:全省第三保送北师大
林凌说一共有过三个名字,最初是父亲起的名字,叫何颖达,寄意今后能够读书当官的意思。抗日后改名何大海。大学时,为躲避特务追捕,又一次改了名字,叫林凌。在叔叔、老师同学和奖学金的帮助下,1945年,林凌顺利完成初、高中学业,并以山西省第三名的成绩被录取为北京师范大学保送生。1946年参加地下党后,根据组织的意见又调到了物理系。
参加革命:被列入抓捕黑名单
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期间,学校组织去晋察冀根据地参观。回到学校后,林凌很快参加了地下党。同时,他还踊跃参加各种学生活动:演讲、投票、选举、唱歌、组织社团、写诗、写时事评论等。还办了一个行知图书馆,通过同学捐款,购买了很多进步书报杂志。1948年,林凌的地下党身份暴露,被列入特务的抓捕黑名单。根据组织的指示,他与一个女同学扮作夫妻,前往冀中根据地河北沧县(现沧州市)泊头镇。在中共中央华北局城市工作部,继续从事学生运动。北京解放前夕,林凌调到刚解放的北京石景山钢铁厂(今首都钢铁公司)任工会副主任,从事企业民主改革和经济恢复时期的工人运动,和工人一起修复被破坏的设备,恢复生产。1949年后期,到天津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学习社会主义时期工会工作经验。
参建铁路:趴在铁轨上“听火车”
1950年,林凌与夫人一起南下重庆,开始了与四川和重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缘分。林凌被分配在全国总工会西南办事处工作,继续从事企业民主改革和经济恢复时期的工人运动。1954年调至重庆钢铁公司任党委常委、工会主席、转炉厂党委书记。在重庆,林凌参与修建成渝铁路。这条铁路是解放后中国自行设计施工、完全采用国产材料修建的第一条铁路。过去修铁路,钢轨从外国购买。重钢有生产钢轨的设备和技术,可是钢坯不行,轧出来的钢轨不够长,于是得从鞍钢把钢坯运来。“工人们非常兴奋,一停车,大伙儿就趴在铁轨上,看钢轨上轧着的工厂名字,听火车运行中‘咣啷咣啷’的声音”。林凌说,1952年7月1日,成渝铁路正式通车。林凌到成都参加通车典礼。
1959年,林凌调到中共四川省委,担任省委第一书记的秘书。不久,调至中共四川省委办的《上游》杂志任工业组副组长。1962年,调到新成立的中共中央西南局工交政治部任办公室副主任。


潘兆清
成都市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潘兆清同志于1930年4月出生于四川郫县,1950年1月参加工作,1952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工作以来,历任郫县太和乡农民协会主席,郫县合兴乡土改工作队队长,郫县二区区公所副区长、区委会副书记、书记,郫县县委委员、县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华阳县委委员、县委副书记、书记;广汉县委常委、副县长,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县委副书记;温江地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部长,温江地委常委、地区行政公署副专员,西藏昌都地委副书记。1983年5月至1988年10月任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1988年11月至1993年10月,任成都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直至1994年3月退休。

潘兆清老人,对党的事业忠诚担当,矢志不渝。他长期担任领导工作,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立场鲜明,敬业务实,善作善成。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他积极投入伟大的社会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曾先后在多个岗位担任领导职务,为地方农业农村的改革发展作出了积极努力;在改革开放初期,他出任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心系民生,开拓创新,为成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后转任成都是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他恪尽职守,为成都的民主法制建设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退休后,他任然心系党和国家事业,关心支持成都的建设发展,发挥自身模范作用,以正能量影响身边的人。

    潘兆清同志作风正派,谦虚谨慎,廉洁自律,对家属子女严格要求,胸怀宽广,豁达乐观,平易近人,关心同志。潘兆清同志为党的事业无私奉献了毕生精力,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的逝世,使党组织失去了一位好党员,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同志。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学习潘兆清同志的坚强党性和优秀品格,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为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而努力奋斗。


李树人
四川美食界泰斗、四川省美食家协会主席

8月18日凌晨,川菜界的泰斗、“老法师”李树人因病逝世。

90岁高龄的李树人以“品得三千美食,甚过万世功名”的潇洒信念在麻辣江湖行走。不满足于自己过“嘴瘾”,他毕生致力于川菜的推广和国际交流——这位前四川省餐饮协会会长在古稀之年一手创办起四川省美食家协会,与金庸、季羡林、马识途等名家都有不凡交往,金庸先生曾为他题字:“食美则人美,人美则世事无不美矣”。

留下正宗川味

李树人曾有名言,“大荤的除了人,小荤的除了蚊子,我什么都吃过。”但这位90岁“老饕”的最爱却是出人意料地简单:麻婆豆腐和回锅肉。

他说,饮食不分贵贱,只要适合自己口味的,就是珍品。一个真正喜欢吃、懂得吃的美食家,绝不会动辄就是山珍海味。他也曾说,如果把鲍鱼当成萝卜一样天天吃,一定还不如天天吃萝卜。

李树人喜欢最平常的麻婆豆腐,也有其准则:一碗好的麻婆豆腐,上桌时豆腐不能碎,周围汪着红油,碧绿的青蒜段要嵌在其中,豆腐要嫩、牛肉要酥,麻味不炝、辣味不燥,花椒和豆瓣的香味突出,还兼有鲜香微甜的复合味,直到吃完,那股子麻辣鲜香的气味还持续不散……至于回锅肉,则由于黑毛猪难寻,渐渐失了正宗的味儿。

为了留下这股“正宗味儿”,李树人做了很多工作,比如他担任四川省餐饮文化交流协会首任会长,又在古稀之年牵头成立了四川省美食家协会,并制定《中国川菜》的标准中英文对照本,纠正了许多川菜翻译的笑话,还详细记载了每道菜的原材料和做法。

作家、美食家石光华在向《第一财经日报》回忆李树人时,感叹老人将自己的后半生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川菜,“李老不囿于川菜的新旧之分,将其视为一种文化,厨师、食材、餐厅等都是文化的一部分。”

在李树人的麻辣人生中,发扬川菜文化始终贯穿其间。去世前几年,他在八旬高龄揽下“中国烹饪大师传世经典——川菜卷”的编撰工作,并委托石光华任执行总编,不仅从自己九十载记忆中刨出老川菜,也为川菜大师著书立传,留下醇厚、绵长的正宗川味。

“李老自去年住院以来,始终牵挂着这套书,我每次去看他,总要被问起编辑工作的进程。目前为止我们完成了史正良、卢朝华、王开发三位川菜大师的分卷,李老还亲自口述了题为‘川菜纵横天下’的序言。没想到这书成了李老的未竟之作,我想他内心一定有所遗憾。”

美食哲学家

90年麻辣江湖的修炼,“老饕”李树人早已将美食哲学贯穿人生,也将美食文化视为一切文化之母。

什么叫美食?李树人认为,味道、健康、文化,三者结合才叫美食。他曾在晚年的一篇随笔中,将“饮食之道”总结为两点:“一是饮食中人,无论做,还是吃,都要心怀感恩;二是饮食中人,无论做,还是吃,都要心怀快乐。”

在李老的忘年交、《四川日报》记者李欣忆眼中,李树人是“行走的段子手”。“来是一坨肉,去是一股烟;转眼化乌有,剩点白面面。人生有常轨,来哭去是悲;欢乐在过程,怎能不去追?”他留下的不少打油诗中透露出美食人生的哲学。

李树人的美食人生始于孩提时代,童年时与齐白石共进的一餐“锅巴饭”,成为毕生难忘的美妙滋味。87岁高龄的他,与李欣忆聊起这段经历依旧兴致勃勃,穿越时空仿佛依然能闻到昭觉寺的锅巴粥的香气。

石光华说,李树人一直强调,川菜来自五湖四海,是中国烹饪美食文化的大融合。

在《中国烹饪大师传世经典—川菜卷》的序言中,李树人以《川菜纵横天下》为题写道:“没有清代湖广填四川,没有八年抗战成都大后方的历史,川菜不可能有今天的繁荣。今天川菜走向全国不是去扩张,更不是去和其他菜系争高低、比输赢,而是川菜寻根,是川菜回家,是川菜重新融入中国美食文化的长江黄河中。”

李焕民
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画家

李焕民先生出生于北京。1947年入北平国立艺专学习。1948年赴解放区。建国以后调中央美院“美干班”学习, 1951年毕业调四川美协工作.一级美术师。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文联党组书记、执行副主席,四川美术副主席、四川美术展览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四川美协名誉主席。


自1953年开始以美术工作者身份去西藏地区深入生活。曾去西藏、甘孜、阿坝等地农、牧区30余次,每次去多则半年、少则两个月。与藏族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曾多次到北方丝绸之路写生,到南方丝绸之路考察、主编《西南丝路万里行》一书出版。写生以素描、油画、水墨画为主,创作以版画为主。多次在国内外举办画展。有六幅版画作品获全国美展、全国版画展一等奖、二等奖、银奖。有五幅作品被收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版画卷和素描卷,有60余件作品被国内外美术馆收藏。出版有《李焕民版画作品选》、《李焕民书画集》、《雪山红日》(与他人合作)。
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6年中国版画家协会授予“鲁迅版画奖”。2008年中国文联授予“造型艺术成就奖”。
2013年1月四川省文联授予“巴蜀文化奖、终身成就奖”。
2013年1月29日中国文联、中国美协联合颁发“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
2014版画《守望》获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版画银奖
2016年多幅作品入选“《向人民汇报》当代十五人美术家作品展” 


李老经历:

 五十多年来去藏区深入生活20余次,创作以版画为主。
1953年 《织花毯》大英博物馆收藏。
1956年 《高原峡谷》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
1957年《扬青稞》中国美术馆收藏,入选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美展”。
1958年 《藏族女孩》在日本获金奖,入选《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版画卷)。
1961年 《牧场》中国美术馆收藏。
1962年《攻读》中国美术馆收藏,入选《20世纪中国百年版画》。
1963年 《初踏黄金路》入选《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版画卷),入编《中小学美术教材》。
1965年《被挖去双眼的西藏农奴》入选《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素描卷)。
1975年《藏族老人像》入选《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素描卷)。
1979年《换了人间》获第五届全国美展二等奖。
1984年《驯马手》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
1986年《长夜》(鲁迅)获第九届全国版画展优秀奖。
1996年《高原三好》获第十三届全国版画展银奖,入选《20世纪中国百年版画》。
1996年中国版画家协会授予“鲁迅版画奖”。
2004年《祈愿和平》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获奖作品集”。
2007年《藏戏》入选“21世纪首届中国黑白木刻展”中国美术馆收藏。
出版有《李焕民版画作品选集》、《李焕民书画作品集》,主编《男方丝绸之路》文集、《李焕民作品》、《雪山红日》诗画集(合作)。
曾赴美国、德国、日本、韩国举办画展及讲学。
有40宇幅作品为中外美术馆收藏。
2011年《豆选—西藏1959》参加2012年纪念“延讲”发表70周年美展。 


获奖评语:

李焕民先生在6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李焕民先生满怀着坚定的艺术理想以及对人民群众的无线热爱,创作出大量精彩的艺术作品,特别是一大批享誉全国的藏族题材的美术作品,如《高原峡谷》、《扬青稞》、《攻读》、《拉萨街头》、《牧场》、《藏族女孩》、《初踏黄金路》、《驯马手》、《高原之母》等,这些作品屡获殊荣,影响深远,成为用艺术记录藏族地区半个多世纪以来历史巨变的不朽史诗。

李焕民先生自踏上雪域高原之日起,就将心灵与情感融入这片土地,并成为讴歌这片土地优秀歌手。把版画语言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面,为创造版画新的民族形式作出了突出成就。


名家评价:

“神交”境地的寻悟

——析李焕民近年的黑白版画

当中国版画结束了群体峰起高潮期,在转型中面临严峻挑战之际,版画家们都在思索、寻求、探究。一批年轻画家或专注于技法媒材,在纯化言语的实验中重塑版画的艺术文本,在传统语境的消解中再造版画的精神家园,功成名就的中老年画家也有悉心变法,力图更新既往话语,以实现对自我的超越。而李焕民则显得沉稳与寻常,仍以现实主义手法和造型图式,经心营造着一幅个性虽不鲜明但却颇富力度的作品,并以《长夜》、《驯马手》、《高原之母》等在全国美展及全国版展中获奖。

李焕民不以标新立异为出发点与终极目标,但也不重复自己,力避定型化,每一幅作品都是根据新蕴与题旨需要进行话语调整与重构,虽有人说他的创作“五十年一贯制”,但只要细心品读每幅作品或把近年的创作与以前的作品相比照,便可看出其中的差异及衍化轨迹。

------风阁(东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


既要说事,也要说美

只挖一口井为时代留痕

“一个人做的事情与他自己的愿望及时代的要求统一是一种幸福。我要把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些审美高度留下来,留给后代,也让后代人知道我们这代人在想什么,追求什么,社会有什么变化,这是很有意义的事。”面对“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的荣誉,李焕民如是说。

1937年,李焕民父亲被日本侵略者逮捕,母亲亡故。1946年,李焕民参加北师大地下党领导酌反内战反饥饿游行。1947年,李焕民进入国立北平艺专学习,当时徐悲鸿先生是他的老师。徐先生提倡要“方、脏、笨”。要把对象理解成方的,他说方的更接近于真理,更接近于对象本质。不要怕脏,甚至于画脏了也没有关系,要画得笨,要非常朴实。李焕民说:“像这种理念不完全指绘画技巧,更多是一种审美的高度。”徐先生还让李焕民到他家里去看他的原作,在国立北平艺专学习的李焕民也因此受到了非常正统的艺术教育。

后来,在党组织安排下李焕民到了解放区,在华北大学文工团工作。后来跟随解放军参加解放天津,这对李焕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经历,因为美术工作队的任务就是解放天津后马上跟着解放军进城,布置会场,写大标语。他跟解放军同步进城,看到了真正的大规模战争。这使他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新中国成立后,李焕民赴中央美院学习。1953年,李焕民以《新华日报》记者的身份进藏区,当时只能到甘孜,因为公路还没修到西藏。他就到甘孜挂了职。从甘孜回来后他创作了好几幅作品,其中《高原峡谷》获得了1956年全国青年美展的一等奖。“如果没有这些经历,我不可能有那些作品。‘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这句话是绝对的真理”,所以李焕民下决心深人生活。他说:“人这一辈子,快得很,幸好我就只挖这一口井,挖深井,我没有到处去刨坑。”

◎文/姜明庞峰伟摄影/衡昌辉(作者单位:四川日报社)


放歌雪山的人民艺术家李焕民

藏族人给李焕民先生取了一个藏名叫贡嘎降措,意为“雪山大海”,他一生热爱世界屋脊—雪域高原,青年时代的他参加建国之初首届全国政协会徽制作,听完毛主席在天安门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就磨练自己。

川藏公路修进了雪山深处,李焕民以新华日报记者的身份,背上画板踏上这片神奇而陌生的土地。他学藏语、唱藏歌、跳藏舞。拉近了与藏族兄弟的情感,他热忱的用中央美术学院美干班学到的知识,服务于刚从农奴解放出来的苦难兄弟。解放前民族之间因风俗不同,还存在着相互的距离,李焕民克服对高原藏獒的恐惧,总是走到草原深处的藏族群众中去,如有语言不通而发生危急时,李焕民就用他厚重的声音唱起他学会的藏歌:“我的家乡在遥远的地方,当我来到这里,就想起了故乡,想起了我慈祥的父母……”这深情的歌声用藏语唱出一下子拉近了相互之间的心灵,彼此成为朋友。

他获得过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6年中国版画家协会授予的“鲁迅版画奖”。中国文联授予的“造型艺术成就奖”。

一位艺术家用生命创作的作品将为民族留下永恒的丰碑。

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永久地记下他的成就。

在该奖的评语中,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为他写道:“李焕民先生把版画语言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面,为创造版画新的民族形式作出了突出成就。

他的作品记录了雪域高原半个多世纪历史巨变的不朽史诗。

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第六届副主席)

中央文史研究馆 馆员

中国国家画院院委 研究院

-------尼玛泽仁

 


雁翼
中国著名作家、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

雁翼,一九二七年农历五月二十一日生于河北省馆陶县颜窝头村一个穷苦农民家庭。八岁时开始在本村小学读书,只读了十三个月,日本侵略军打来了,被迫停学并参加了抗日活动。一九四二年夏参加八路军,在战斗中三次负伤成残而离开战斗部队;于一九四六年十二月被派到后方医院工作,担任第二野战军后勤部文工队分队长;当时,因战地宣传演出的需要,逼着他开始自修文化,编写一些唱词之类的作品,从此,他便同文艺创作结下了不结之缘。他于一九五三年十月转业到铁路工程二局工作,担任铁二局文工团团长。一九五七年一月他开始了专业作家的写作生涯。文化大革命中被批斗,在监狱里关了三年;“四人帮”倒台后,才恢复工作。      

世界诗人大会主席中国四川罕见的诗歌巨匠当代诗歌圣帝,中国著名作家、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1927年5月11日生于河北馆陶。近50年来共出版诗集、小说散文集等、电影剧本等70种。他的作品在国内外获各种优秀文学作品奖17次,其中国家级奖的4次。其作品被翻译成9种文字在14个国家发表出版。
      雁翼的事迹和传记被编入《中国新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国新诗史》、《中国作家传略》、《中国新诗辞典》、《中国名诗辞典》、《中国文艺家传》等35种。雁翼的文学成就被载入英国剑桥《世界杰出名人传》、《世界名人录》和美国的《世界优秀名人传》,1991年获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授予的“世界杰出文学家”证书及银质勋章和金质奖章、英国剑桥“世界优秀知识分子”奖、美国“世界20世纪杰出文学家”奖。2000年9月,基于雁翼50多年的文学成就,美国世界文化艺术学院和世界诗人大会联合授给雁翼国际桂冠诗人证书和奖章。
      1977年文革刚结束,他就写了揭批“四人帮”的剧本《十月风云》,被拍成电影风靡全国,电影获文化部颁发国家级大奖。他写的反思文革的优秀作品《囚徒手记》,被世界各国译成多种文字,受到海内外人高度评价。其《囚徒手记》和《人生悟语》已被美国的ABIRA研究院认定为“特别研究价值的珍藏品”,并藏入享誉世界权威的ABI图书馆和ABI档案馆。
雁翼为了向世界介绍中国改革、介绍中国文学,他在英国注册了“英国剑桥华人世界出版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兼总编辑;并创办了中英文刊物《华人春秋》。 
      由雁翼策划、发起、主编和出版的《世界和平圣诗》,耗时5年,在2000年1月问世。这本大书以中、英、法、俄、阿拉伯、西班牙6种文字出版,其中汇集了世界104个国家的首脑祈祷世界和平的诗歌与箴言。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美国总统克林顿、法国总统希拉克、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英国首相布莱尔等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为人类和平欣然提笔。国家主席江泽民的题诗为《充满希望的新世纪》。《世界和平圣诗》的出版,在世界上影响奇大,被称之为“惊世创举”......

罗楚华
中国激光、晶体之父

曾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发明奖”、“献身国防科技事业奖”、“国防科学技术奖”、“全国科学技术工作重大贡献者奖”、“人工晶体专家”......被英国国际传记中心载入“世界名人手册”

在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年轻一代“激光人”中,很少有人见过罗楚华这位传奇人物,但这个名字却是耳熟能详,因为他是中国激光制造事业绕不过的一个人物。2016年4月13日,这位80岁高龄的老人因病去世,他的研究为我国研制出与美军同类水平的激光武器奠定了坚实基础。


罗楚华是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的激光科学家,早在1965年,他就成功研制出了我国第一根激光晶体。激光晶体炼制出来后,需要它产生出的激光,才会有后续的激光仪器的研发。罗楚华和团队经过摸索,将光滑的晶体表面打糙,经过强光照射,透过激光晶体的一束激光清晰可见。中国的第一束激光就这样诞生了。“这以后,我国才将激光用于测距和军事上。”他的妻子郭丽娟说。后来,罗楚华研制出的激光晶体在国内率先应用于军用激光器。昨日,成都商报(微博)记者从罗楚华家人处获悉,老人的骨灰将在两个月后下葬,陵墓设计方案在这两天设计完成,花岗石样式的书卷,刻上他的名字,象征着他载入史册。在陵墓上,还有一个晶体,代表这位激光奠基人一生的贡献。


罗楚华1953年考入四川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在四川大学担任过助教。1958年,国家召唤科研人才时,罗楚华挺身而出,随后被分配到了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退休后,罗楚华回到母校担任川大兼职教授,并担任各种科学协会顾问和杂志编委等,仍在制定激光器件和材料的标准等方面,以及博士、硕士论文评审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如今,在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他带出的研究生已成长为科研骨干。


郎毓秀
中国四大女高音”之一

       郎毓秀(1918.11.04~2012.07.07),女,1918年生于中国上海,祖籍中国杭州。中国女高音歌唱家,音乐教育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1年,获得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最高荣誉——终身荣誉勋章获,被声乐界誉为“中国四大女高音”之一。其父是世界闻名的摄影大师郎静山。2012年7月7日,中国音乐界泰斗郎毓秀在中国四川成都病逝,享年94岁。

      自幼学习钢琴。1933年夏的夏天,郎毓秀参加了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办的暑期培训班学习。暑期结束后,郎毓秀因音色优美,音域宽广,而顺利进入了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同时从事电影录音和演唱活动。以后郎毓秀陆陆续续的在百代唱片公司录下了《杯酒高歌》、《乡愁》、《满园春色》、《早行乐》、《飘零的落花》等二三十张唱片,曾风行国内各地及东南亚地区。
      1937年8月,郎毓秀登上了意大利的威尔第伯爵号海轮奔赴欧洲,赴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主修声乐。
      1941年,郎毓秀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回国,在上海、天津、北平等地举行独唱音乐会。 因在北平无法忍受“亡国奴”的屈辱生活,郎毓秀与丈夫肖济悄悄离开沦陷的北平,几经周折,到达了西安,1945年定居成都。
     1944年开始担任四川省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声乐教授。
     1946年,赴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深造,进修声乐。
     1948年回国。先后在成都华西大学音乐系、西南音乐专科学校任教授。
     1948年,任华西协合大学音乐系教授、系主任。
     1952年,院系调整时,调到四川音乐学院任教。
     1953年,郎毓秀参加第三次赴朝鲜慰问团,在前线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慰问演唱长达四个月之久。
     1954年,郎毓秀同小提琴家张季时和钢琴伴奏石中强赴西南三省演出。此后,她在生活中,逐渐改变了以西洋唱法为主的风格,先后学习了民间的京韵大鼓、四川清音、京剧、评弹、粤剧的唱腔。
     1956年,参加中央对外文委组织的9人文化代表团,先后出访瑞士、意大利、法国三国。并于罗马、伯尔尼、日内瓦、巴黎、里昂等地举办了个人独唱音乐会7次。
     1957年,任四川音乐学院声乐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声乐系系主任,直至1994年退休。
     1981年冬,63岁的郎毓秀开始了她的“告别舞台音乐会”,走遍7大城市(昆明、重庆、成都、北京、天津、上海、武汉),举行了17场演出。
     1985年,应文化部的邀请,赴德国、法国两国进行考察。
     1987年冬和1988年9月,郎毓秀两次应邀去美国纽约担任罗莎&8226;庞赛尔国际声乐比赛评委。
     1993年6月,美国休士顿《国际日报》刊载了中国著名女声乐家郎毓秀76岁高龄登台演唱60年前唱红的《天伦歌》,演出时由其子萧楫指挥,其女萧桐钢琴伴奏,还有她的学生赶来同台演唱,在休士顿乐坛上创下了一台母女儿子、师生同台演唱的纪录,为祖国争得荣誉。
     2001年5月,郎毓秀获得了由中国文联及中国音乐家协会联合颁发的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荣誉勋章。
     2012年7月7日在四川成都逝世,享年94岁。
成就及荣誉
       中国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 ,音乐教育家,擅长演唱西洋歌剧和艺术歌曲,对中国民族传统唱法有深入的研究。郎毓秀与周小燕、喻宜萱、黄友葵被声乐界誉为“中国四大女高音歌唱家”。
       曾担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四川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199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获得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4]
曾任福建音乐学院音乐系名誉系主任、四川省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四川省教育厅和成都市文联顾问。
       代表曲目:《天伦》、《乡愁》、《早行乐》、《满园春色》、《飘零的落花》、《杯酒高歌》、《鸾凤和鸣》、《大军进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蝴蝶夫人》、《小夜曲》、《蝶恋花》、《月佬佬》、《太阳之光》、《雪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