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2020-07
“温江”之名的由来,你知道吗?

钟灵气于山川,史溯秦汉蜀地,孕人杰于胜境,志激蜀人百代,鱼凫之氏,建立王都,承先人之泽,秦归蜀地,西魏恭帝,开建制先河,隋改万春,唐定温江,传古名至今。


5tJpId0Tpa5vs3fg27I7QjXXiU2UsrnJMCLH=DVojPj8q1559264643554compressflag.jpg


4000多年前,古蜀先民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建立了国都。西魏恭帝二年(公元555 年) ;县初置时即名温江。二十三年后于隋初废入郫县,仁寿三年(公元603 年)置万春,三年后又废入郫县。唐初再置万春县,贞观元年(公元627 年)复名温江县,2002 年5月撤县建立温江区。


温江之名的由来,据文字记载及口头传闻,有如下四种说法:


一、以“地濒温江而名”。"地濒温江而名"出自了《辞源》。《辞源》“温江”条一项释文为:“县名。属四川省,汉郫县,属蜀郡。隋为万春县,唐贞观五年(按应为元年)改为温江,以地濒温江而名……参阅之太平寰宇记丫”。经查阅《太平寰宇记》,在温江县下记及:“大江,在县西二百步,自青城县界人流,俗谓之温江也。


二、以城南“温泉”名县。此说虽不科学,却在民间广为流传。但是否真正的有温泉,主要以两条标准衡定:1.常年恒温超过20℃或在当地年平均气温以上;2.一般是矿泉,含一定矿化度,是下渗的雨水和地表水,循环至地壳深处而形成,多在高低悬殊之地。温泉的成因是由于泉源靠近火山,或者泉中所含矿物放出热量所致。温江城南的所谓“温泉”,不具备上述因素,实际上它是原云溪水温高,凤溪水温低,二溪合流后两水的温差明显存在而“出名”的。由于地处温江城之边,为了增添胜景,而称温潭,久之又衍化为“温泉”。


三、以岷江曾名汶江,因“汶”“温”音讹得名。因汶、温音讹得名之说出自《四川地名考释·温江地区十二县·温江县》一文。文中说,西魏统帅尉迟迥攻克两川后,从郫、江原二县析置温江县。由于县境地跨岷江正流(原文指今金马河),岷江当时称汶江,故尉迟迥拟名“汶江县”,尉迟迥系北方代州人,发音“温、汶”不分,文书人员以为当时北部郡广阳县曾名汶江县,于是依尉迟迥口音写成“温江”。


四、以“江水至此始温”故名。要探求水温的特殊规律,还要从李冰“穿二江成都之中”说起。《戈华阳国志·蜀志》记述“周灭后,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守……冰乃塑江作堋,穿郫江、检江别直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检江别支流”的河道,就是前引《括地志》的流江。众所周知,益州成都秦时为郡治,且驻有重兵;自汉代起变为州、郡、县三级治地,是蜀地政治、经济乃至军事的中心,地位十分重要。为了保证成都既有舟楫之便,灌溉农田之利,又能避洪水之灾,乃遵“低作堰”之法筑鹿角堰。堰低,洪水至此就从堰顶漫溢人下游的“大江”了,水枯季节,江水受鹿角堰阻拦引去成都,以利行舟,只有微量江水从鹿角堰的隙缝渗漏下,堰下的大江主要凭地下水补给。由于大江沿岸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故汇人的地下水量相当可观。冬季里,成都平原地温明显高于气温,地下水温也明显高于地表水温,因此,大江之水尤为温暖。所以,在李冰“穿二江”后若干年,这段“大江”就被人们称为“温江”了。正是如此,唐时曾两度为相的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志》中把它记为“俗谓之温江”。这“俗谓”二字相当讲究,它生动地体现了温江因约定俗成而得名的历史,留给后人去体味。


其实,“温江”之名,来源于它境内的杨柳河,也就是古籍里所称的“大江”“温江”“汶江”。杨柳河,《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四川卷》说:“古名大江,又名温江。”这种说法在许多典籍中可以得到印证。


s0uFzSBFGKTfiL=uxXKVKOAqbHwU4pTkSPPM2cDWM7by=1559264643554compressflag.jpg


唐《元和郡县志》记有:“大江,俗谓之温江,南流经县一里。”宋《太平寰宇记》写有:“大江,在县西二百步,自青城界入,俗谓之温江。”清《嘉庆一统志》载:“杨柳河在温江县西南,即元和之温江也。”根据历史资料可知,杨柳河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里,它是岷江(汶江)的正流,金马河反而是岷江(汶江)的支干或叉河。古杨柳河系自然河流,河水来自金马河玉石堤杨武堰,河宽,水深,流量大,是排灌、航运兼用河道。所以“古名大江,又名温江”。它的正流地位后来才被支干金马河取代。这种现象在河流水文学上并不少见。为了防洪的需要,1957年杨柳河改为由江安河引水,随后又对古杨柳河进行了数次整治,它彻底成为人工河道,变成了今天的杨柳河。但它的位置基本没有变化,今杨柳河与古杨柳河仍是同一条河流。


当然,不论温江之名由何而来,今日的温江正沿着历史的脉络奔向未来。鱼凫金温江,国际花园城,让我们一起在这个宜居、宜人的城市享受生活吧!


在线客服

电话咨询

微信咨询